慈濟世界 第250期
▏ 2021.04 08 有何区别呢? 在英文翻译中,义工及志工都被称 为“Volunteer”,也让许多人感到混淆。早 期,所有义务工作者通常被称为义工。义 工付出奉献、不求回馈,性质相对单纯, 也不受法规约束。但义工和志工都有自己 的工作,他们的服务,未必与社会工作的 专业有关。而志工往往带有强烈的志向, 对于受助者也多了一份责任。在台湾,政 府于2001年实行“志工服务法”,许多志工 甚至进一步接受基础和特殊训练,并且拥 有志工证。 义工与志工,都是为社会弱势奉献 的人。但更为专业的社工,则必须将这份 工作当作全职事业。既然是事业,受薪维 持生活当属合理。除此之外,社工也得具 备心理层面的知识、助人的技巧,并且遵 守伦理、理解社会结构。除了心理学、法 律、社会学知识,更是进阶的专业领域。 大马社工发展简史 1976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推出一部 名为《北斗星》的电视剧。剧中,刘松仁 所饰演的男主角因弟弟误入歧途而深受启 发,立志投身当时还不为人熟悉的社工领 域。他对服务弱势族群充满热忱,以辅导 不良青年为己任、愿意用心倾听他们的需 要。《北斗星》为社会工作刻画出正面形 象,也让公众逐渐认同其专业角色。不少 青年更因为这部戏而投身社工行列,这也 是社工被比喻为“北斗星”的由来。 剧中的社工总是满腔热血,做着一 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例如陪伴叛逆青少 年、协助单亲妈妈及独居老人。那么,马 来西亚的社工生态与环境,算是蓬勃或是 仍具发展空间呢? 要追溯社工在大马的发展,可以回到 英国殖民时期的马来亚。1937年,英国殖民 政府成立社会服务部门(Department of Social Service),开始建立社会福利的架构。当 时的社工多半是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接受过专业社工训练的外籍人士。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殖民政府 回到马来亚,并在1946年成立社会福利局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同年,4 名本土官员被遴选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 行为期两年的社会福利课程。直到1950年 代,每年都会有小批官员前往英国接受培 训。1952年,当时位于新加坡的马来亚大学 (Universiti Malaya)校区,正式开办社工学 课程,并发给文凭。 1961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立法, 于1962年1月1日将两所大学分离。位于吉 隆坡的校区保留了马大之名,但该校区并 没有提供社工文凭课程。因此,所有大马 官员都会被派到新加坡受训,返马后才能 成为福利局官员,也就是官方社工。1975 年,位于槟城的理科大学(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与福利局合作设立社工系,为我 国社工教育写下历史新篇章。 1991年代,时任首相的敦马哈迪提 出“2020宏愿”目标。其中一项挑战,就是 创建一个富有爱心的社会与关怀文化。在 这个层面上,社会工作者被视为符合创建 关爱社会的人力资源,也因此加速了社工 教育的发展。 1993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提供社 工系学位课程。除了理科大学之外,目前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