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43期

▏ 2020.09 78 撰文: 刘济雨 问: 答: 问: 答: 做慈善、做环保或做义工,一定要信佛吗?虽一心向善,也能慷慨布施,但 却无宗教信仰,您对此见解如何? 在与众分享佛法时,有人认为佛教教人要付出无所求,这样会不会做得太委 屈?要如何回应? 佛教徒有很多种,有信佛的、拜佛的、念佛的及学佛的,慈济菩萨道法门则是 学佛。意即学习佛陀的慈悲及智慧,并将悲智落实在生活中,这就是佛法生活 化。人性本善,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饶富爱心的 人,然而有爱心又有智慧的人则不多,所以“用智慧做好事”,以及“做有智 慧的好人”则是超越做善事的领域,进入修行的层次。 上人曾说:“慈济如果只有志业活动的宗门,而没有精神源头的法脉,则也只 不过是一般的慈善机构而已。”这是提醒慈济志工在行善造福之际,不要忘了 也要福中修慧,这也是学佛的目标。简言之,很爱布施行善,能见苦知福也能 以悲启智,此乃福慧双修,这是上乘;很会慷慨布施,有善根但无佛缘,缺乏 宗教的智慧引领,很可能会好心做错事,这是次等;既无善根也无佛缘,这是 下等。 付出无所求以佛法来解释叫做“三轮体空”,这是无相布施的清净境界。无 所求就是离相。离相修福得清净福报;离相修慧得清净智慧。离相不是不要 相,而是不著相。布施而不著相就是无相布施。著相就是有所求;离相就是 无所求。 有所求就会患得患失而招感烦恼;无所求则无得失心而欢喜自在。有德之人与 人无争、与事无争、与世无争,他因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结果往往是不 求而得,这就是智慧。有所求则无所得,无所求则有所得。做得到则是悲智双 运之人,这是清净欢喜的境界,是心智成长的喜悦,怎么会感到委屈?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