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42期

慈济世界 · 242 ▏ 31 吉兰丹土生华人会在家里的正厅贴满对联,并以书法 取代神像祭祀。杨金秀(Eyo Kam Tew音译)谨记祖 辈叮嘱,每天烧香拜“神”。 如昨日。 清晨,雾气缓缓散去,露出了隐蔽 在丛林中的高脚屋。杨金秀阿嬷打开木 板门,让阳光照进屋里。大厅中央,红 彤彤的对联贴满墙壁门楣,居中一个大 大的“神”字格外醒目。这是阿嬷每天要 烧香敬拜的“神”──没有任何雕像或画 像,这里人人都是这么做的。 “有联就是华人的家,没联就是马来 人的。”阿嬷不会中文,这些她看不懂的 对联,没有名字的神明,却是她对自己身 份最坚定的连结。 阿嬷的第一、二代祖辈都与暹罗(泰 裔)女子通婚。她是第6代,和村里其他 200户人家一样,世代过着与暹罗人、马 来人混居的生活──住高脚屋、穿纱笼、 用手抓饭、说一种混杂马来语和暹罗语的 福建话;到暹罗庙祭拜,也依华人习俗 过节、拜神、祭祖。很多事情阿嬷都解释 不了──祖祖辈辈以来,日子就是这么过 的。只是,这个“祖辈”从何而来,何以 迁移此地,对她而言,一如早晨的大雾, 早已无迹可寻。 “2000年以前的汉朝,即有中国人 在马来半岛东海岸的登嘉楼、吉兰丹登 陆。宋朝也有文字记载有汉人居住在登嘉 楼;20世纪初在登嘉楼出土石碑上的文字 记载于1303年,相信是在泉州所刻。”文史 工作者刘少雄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出东 海岸长长的海岸线。其时,中国往返印度 的航线上,东南亚港口是必经之地,“早 期远洋的中国男子没带家眷,就与当地女 子结婚,定居于此。” 19世纪中叶后,当大批华人随“下 南洋”热潮到来,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村落 早已成形多时。为了区别后来抵达的“新 客”,人们把这群土生土长的后裔统称为 土生华人,包括峇峇娘惹。老一辈的多半 不谙中文,追问祖籍,往往也只能含糊地 说出“福建”二字。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