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40期
慈济世界 · 240 ▏ 81 身上的某种附体。 那个附体说:“你为什么要轻视慧邈?你为什么要怀疑他所说的法?若有什么问 难,你现在就可以问我!” 于是,顗师设立数条问难,那个发怒的附体马上就张口结舌、无法回答。顗师因此 告诫他:“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此语出自《大智度论·卷五》,原文为:“除诸 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告诫后,慧邈及附体便消散不见了。 第二天早上,顗师向慧思大师报告此事。慧思说:“你于白天折服其轻慢,夜晚 又驱除了其恶党,此乃‘邪不干正’,佛法本应如此。” 因其不懈的努力,顗师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在慧解方面成了慧思大师的第一弟 子,已能代师讲经了。 慧思大师对《大品般若经》相当重视。《大品般若经》( Pañcaviṃśati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又称《二万五千颂般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 经》、《大品经》,共27卷,为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便是其注释书,此经亦 为天台宗思想的根据之一。 为此,慧思郑重地造了一部金字《大品般若经》之后,慈命顗师代讲;顗师只 有“三三昧”和“三观智”之深义需要请教师父,其他的都能够自行称理而说。 三三昧 三昧(Samādhi),亦音译为“三摩地”、“三摩提”,意为“等持”、“正心 行处”。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若得三昧,则心行正直。 三三昧有多种,今依顗师《法界次第初门》略解如下: 一、有觉有观三昧 粗思名“觉”,细思名“观”,二者都能妨乱定心;因此,根据觉观的有无,可 以判定禅定功夫的浅深。在未到地定和色界初禅都有觉观风动,现在以“空、无相、 无作”相应心入于诸定,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在初禅之后、二禅之前,有一个中间定;此时觉知之心已无,而分别禅味之念犹 在。现在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此中间定,则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 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在二禅以上,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以“空、无相、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