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7期

▏ 2020.03 80 撰文: 刘济雨 问: 答: 对于慈济人,上人常勉励大家对人要“善解、包容”,对己要“知足、感恩”, 慈济人是否凡事都要“隐恶扬善”?这样如何能除弊兴利、成长进步? “扬善”就是报喜,也就是好人好事传千里,也是以善导善,让爱循环,宗门 的弘扬就是如此。“隐恶”就是不报忧,这须从3个方向来探讨: 一,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不好或不对的事,以当事者的角度来看,不 一定是不好或不对。有时是没有对错之别,而是观念不同而已,需以客观、宏 观及同理心的远近不同角度,去做精确的分析与判断,这样才会洞见真相。 二,如果真是不善或不对,则见恶首先需自我警惕,要“择其不善而改之”, 改自己,不是改别人。因为对方示现境相,让我们有机会反观内省,所以要感 恩他。如有机缘给予导正,那是彼此结好缘,如是碰不得,则不要因不能改变 他而讨厌他,还是以礼待之、等待因缘。 三,如果是良善或正确的,则依法不依人,善知识的法我们可以学习,要“择 其善者而从之”。 然而,善知识也偶有犯错之时,我们则要从中警惕,千万不要因善知识的偶尔 犯错,我们却因此排斥他的正法,否则就与“依法不依人”的正信佛法背道而 驰。“除弊兴利”是除自己的弊、兴人群的利。修行团体也是凡夫的团体,不 能说都没有缺失之处,但我们不用“弊端”这字眼,而是以“不如法”称之。 盖因弊端可能隐藏有违反法律之嫌,不如法是不随法而行,以致违反道场之戒 规,两者有程度与性质上之轻重差异。 修行团体讲广结善缘,如真要除弊,也是以“心中有戒,行中有爱”以及“以 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为最高处理原则,这样才会理事圆融。 然而,即使如 此也并不代表善恶不分或是非颠倒,解决问题不是只有魄力就好,仍需懂得 耐心等待因缘,从最恰当的时间点切入。魄力是用来做事,若拿魄力来对人很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