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7期

▏ 2020.03 42 业。“例如客家人、广东人大多担任锡 矿工,至于开咖啡馆的,绝大多数是海南 人。”不同的省籍也带来不同的方言,长 期共同住在新村里,村民们也渐渐学会 彼此的语言,大多能用广东话、客家话交 谈。另外,村民也各自带来了原乡美食, 例如广东干捞面、海南鸡饭等,并且融入 地方特色。安邦新村的鸿鸿酿豆腐老板锺 运升说:“酿豆腐是经典的客家菜,但在 中国用的是猪肉,来到马来亚后,则改用 当地的新鲜鱼肉如西刀鱼,作为内馅。” 解严后的日子 1957年,马来西亚宣布独立建国,戒 严令也于1960年代陆续解除,新村居民恢复 了自由,不必再过着监狱般的生活,虽然 物质条件仍然匮乏,但已开始有部分的娱 乐。从小在新咖啡山新村长大的李文杰指 出:“1960、70年代,务边当地仍有12间公 司开采锡矿,有的是华人老板,有的则是 美国、英国或澳洲企业。” “为了引湖水,他们从山上拉大型水 管,一路拉到平地的矿区,总共长达13公 里。每逢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辰时,我们 几个孩童就会爬到水管上去看观音庙演出的 广东大戏。还有啊,这些公司为了慰劳员工 与其家眷,也会在村里架设露天电影台,播 放英语的西部牛仔片,当时的村民们就背着 藤椅一起凑热闹、看免费电影。” “我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治安良好, 居民也朴实善良,几乎家家户户都不用锁大 门、防宵小,其实也是因为大家都一样穷, 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好偷。也因为人际关系 紧密,几乎每户都彼此认识,若身上的钱 不够还可以先在杂货店赊账。”增江新村 居民陈仪兴笑着说:“当然,如果你做坏 事,一样也是很快就会流传开来!” 增江(Jinjang)新村是全马来西亚最大 的华人新村,共有6万多人,一条甲洞路将 新村分隔为南、北两区,村内设有小学、 中学,村口并排的3间庙:凤山寺、南阳宫 与福泽宫,更是居民的信仰中心,香火鼎 盛。“村里的增光、钻石戏院是当年的年 轻人经常流连的场所。”陈仪兴补充。 虽然解严后居民的生活不再处处受 限,但新村里也有人开始聚众闹事、帮 派械斗,治安亮起了红灯。“大概1970、 80年代,村里有所谓的私会党,例如五 指山、龙虎堂、义和社等。”在增江 新村南区经营修车厂30多年的老板蔡观 强说:“我记得晚上在家时,经常听到 外面有打打杀杀的吆喝声,外地人一听 到‘增江’2个字就闻之色变。”当年 不同的帮派各据山头,常为了利益分配 而发生争执。若是搭计程车前往增江新 村,司机往往只敢在村口放客人下车。 一位熟知增江新村历史的在地居民也表 示,“当时黑道会跟居民索取保护费,而 民众在发生纠纷时,也会找帮派来‘乔事 情’。警察当然也会管,但成效往往不 佳,形成法网之外的灰色地带。” 除了锡矿是新村居民主要的生计来 源,其实马来西亚也产金矿,位于劳勿县 的武吉公满新村,早年便因为开采金矿而 繁华一时,英国人离开后,仍有澳洲企业 留在当地继续淘金。“当年鬼佬(指澳洲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