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6期
慈济世界 · 236 ▏ 81 俱舍二学派。又“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僧朗、僧 诠及法朗而中兴;《成实》在梁朝时更为兴盛。 南朝继承东晋重视佛教义学的传统,在佛教理论上多有发明。特别是刘宋 一代,在建康组成了以佛驮跋陀罗和求那跋陀罗为核心的译场,涌现出慧观、 慧严等一大批学僧,继续影响着士大夫的思想风貌。 北朝诸帝,除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短暂时刻外,无不扶植佛教。与南 朝相比,它偏重兴办福业建造和禅行神异,其义学则在宣扬律己禁欲。 就总体说,北朝更重禅法(禅定之学):惠始、佛陀、僧稠等,都受到北 朝帝王的礼遇。原因也在于禅僧影响群众广泛,同时传授内容又不出持戒、禅 定等“调心”的范围,颇合乎统治者的需要。 中土判教的起源,则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到南北朝时代的二、 三百年间,三藏经典已大致译出。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各异, 而且隶属的部派有别,因而所显的义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诸 多学说并陈。然而,佛教的教义,是在多样之中有其统一之脉络的;想将这些 纷歧的教义加以整理,予以有秩序地配置,进而形成一整个佛法体系,乃是教 相判释产生的原因之一。 其二,由于这时教典略备,学者钻研探讨,各有所崇,思想的体系逐渐成 熟,因而逐渐呈现宗派的雏形,如毗昙师、成实师、涅槃师、地论师、摄论师 等相继出现。他们把释尊一代的教法,依一家的义旨,或者以时间的配列、或 者就教理的浅深加以组织,来剖析解释,以阐明各家在整个佛教当中所据的地 位和价值。这是教相判释产生的另一原因。 首先是姚秦的鸠摩罗什,依据《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 类各得解”而倡一音教。 什师的弟子竺道生,则有四种法轮之说:一为善净法轮(《小乘经》), 二为方便法轮(《般若经》),三为真实法轮(《法华经》),四为无余法轮 (《涅槃经》)。 同为什师的弟子慧观,则倡二教五时。“二教”是指顿(《华严经》)与渐 (余诸经),“五时”是将渐教分为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别教)、无相教 (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扬教(《维摩》、《思益》等经)、同归教(《法 华经》)、常住教(《涅槃经》)。 以慧观的教判为基础,开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开出七家,合称为当时 的“南三北七”。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