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5期

▏ 2020.01 074 秉持“为慈济写正史”的严谨态度,我们重新梳理超过半世纪的慈济足迹,运用大量第一手史 料,以纪实文学形式呈现。在慈济迈入第54年的此刻,引导读者回到每一个发心立愿的当下, 看见证严上人本怀;也在这段历史长流中印证——佛法,是“静思法脉”的活水源头,也 是“慈济宗门”的方向指南。 介绍 好书 《慈济的故事》 口述:王慧萍 采访:叶子豪 整理:编辑部 转载台湾《慈济月刊》637期 靜思、善護、心蓮 总编辑专访 之后不久,人文志业王端正执行长 也提出,慈济应该有“正史”。我所属 的“期刊部”长期编辑《慈济月刊》和 《慈济道侣丛书》,2011年5月刚出版了 慈济45周年专书,《从竹筒岁月到国际 NGO:慈济宗门大藏》。面对上人和执行 长的期待,我们自觉身有使命,因此2012 年底开始,在不影响既有出版任务的前提 下,展开这项历史工程。 问:慈济53年历史,影音文字记录甚多。 您在慈济人文志业工作超过30年,熟知慈 济走过的足迹,也出版过不少专书。编纂 这部书,跟过去有何不同? 答: 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必须彰显出“静 思法脉”和“慈济宗门”的精神。 过去我们编写《慈济》月刊和慈济相 关书籍,大部分着重在事相,也就是宗门 的部分;现在编纂这套书,必须找到“法 水源头”,也就是静思法脉。 问:什么因缘开始编纂这部书? 答: 2012年9月,在编辑(台湾)《慈济月 刊》的〈衲履足迹〉专栏时,看到上人8月 29日在“法脉宗门文史结集研修中心”筹 备会上的一段话,深深摄入我心。 上人说,慈济是“宗教”团体、“修 行”团体,希望人人体会佛心,在团体 中藉事练心;慈济也是一个社会团体,唯 有具备稳固的精神理念,才能发挥宗教情 操,让团体恒久不变质。而这个精神理 念,就是“静思法脉”。 当时上人75岁,创办慈济46年。他 放眼慈济的未来,忧心后人如果只认识慈 济、不认识“静思法脉”,虽然会做慈济 事,但缺乏宗教情操,方向就容易偏差。 换句话说,慈济如果少了宗教与修行的精 神,就会渐渐失去特质,变成一般的社服 团体。所以,上人期待弟子能将法脉宗门 理念整理成书,作为“慈济宗门人”的修 行法则与教育规范。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