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3期
设 立在商场内的静思书轩,在上班日 的早晨显得恬静。水晶音乐配上咖 啡的香浓气息,让人心情感到特别愉悦。此 时,一位男子匆匆步入书轩,把我们的提问 拉回现实。这位西装笔挺的男子,正是大马 环保及废弃物管理专家汤礼聪博士。 约访汤礼聪,谈的是毒害环境甚深的 塑胶垃圾。打开电脑,汤礼聪把他近年的 研究数据展示在记者眼前。数字显示2016至 2017年间,大马人消耗30亿个塑胶袋;土埋 场内比例最多的是厨余(45%),其余55% 的垃圾,有些需要几百年,甚至千万年才能 分解。过程中,腐烂的物质随着雨水渗透泥 土、污染地下水,有的还直接流入大海。这 条污染链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最终都由人类 承担后果。 根据大马固体废料局(JPSPN)官网资 料显示,2017年,全国固体垃圾总回收量是 20%。其中包含的废料不只塑胶,还包括纸 类、玻璃、铁、铝等。被回收的塑胶,仅占 总回收量的30%。其余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 呢?除了土埋场,就是随着雨水进入河川, 最后流入大海。 汤礼聪博士不讳言,一次性塑胶确实 为地球带来很大的污染与威胁。但,与此同 时,我们也必须了解环境中还存在着许多棘 手的问题。例如,派对上使用的免洗纸杯和 纸碟属于复合材质制品,无法被回收。大马 人年用40亿片的婴儿纸尿片,其实算是塑胶 制品,也属于无法被回收的一次性用品。 汤博士严肃警示:“ 事实上,除了塑 胶袋和吸管,只要是任何一次性的用品, 我们都应该避免使用。如果我们不把环保 做好,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祸遗后 代。 ” 在政府实行禁用塑胶袋及吸管后, 他更关心塑胶袋和吸管的替代品,是否真 正起到环保作用?对于市面上开始流行的 可分解塑胶袋,有一些并没有获得政府认 证,哪一些可用?哪一些不可用?消费者 难以分辨。为此,汤礼聪曾经在不同的商 场,各花20仙、买了3个可生化分解塑胶 袋。但他发现3个塑胶袋都由不同厂家生 产,并且只有两家印有SIRIM(Standard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马来西 亚工业标准研究院)认证标签。 “有些可生化分解塑胶是由玉米或木 薯粉等原料制造。说穿了,它就是可食用的 原料。”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2019年全 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在2018年,全球仍 有53个国家、大约1亿人遭遇重度饥饿。汤 礼聪苦笑,“在全球面对粮食危机的时刻, 人类还用玉米粉制造塑胶袋和吸管,似乎 也有点说不过去。况且,一旦塑胶的回收再 制过程中掺杂了大量的杂质(可生化分解塑 胶),就会破坏整个回收塑胶的系统,增加 再循环难度。”汤礼聪如此分析。 至于禁塑胶吸管,取而代之的是未经 过食品安全认证的纸吸管。这个替代方案, 也让他感到担忧。汤礼聪解释,纸吸管内其 研究人员在无人岛上发现3800万件垃圾;预估到了2050年,海洋中的塑胶将比鱼类还多; 全球每秒卖出2万个宝特瓶;本世纪最热气温、冰川死亡……地球灾情告急,但生活离不开 塑胶的人类,该何去何从? ▏ 2019.11 012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