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世界 第232期

▏ 2019.10 080 对话”化解对抗。他讲述了一位台湾女孩 自愿到陝北下乡的故事。廖哲琳出生于台 中,在美国读完哲学硕士后,2011年一个偶 然的机会,到中国大陆陝西的偏远乡村魏 塔写生。她感觉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如同驴 子推磨不停地转,但有时又会很有爆发力。 这种从未见过的生活方式,让她觉得 无比新奇和震撼,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 留在陝北农村,和当地老乡们一起生活。 于是,她剪掉辫子,十几天洗一次澡,把 皮肤晒得黝黑,在农田里干活,背着画架 翻山越岭去写生。她是学哲学的,但总觉 得自己所学离生活很远,现代人的欲望指 向不可预知的未来,心里总是很不踏实, 而在陝北农村她找回了生活的踏实感,以 及城市所没有的生命力。 何日生赞叹江迅能在不同的地域发 现人性之美,关于这个故事,他也有很多 感受。“哲学家其实去思考世界的意义和 价值,但最后都很苦闷,因为思想都需要 框架,而框架不能涵盖整个世界。”他举 了几位哲人文豪的例子:尼采提出“上帝 已死”的惊人之语,最后却发狂而自杀; 托尔斯泰晚年回归宗教,放弃财产,与他 的农奴一起做体力劳动;歌德笔下的浮士 德,永远追寻却永远失落,只有在晚年 帮助一群老人的过程中才得到生命的救 赎。“文学、艺术、知识、思想都不是究 竟的,对人的爱才是究竟的,拥抱最苦的 人才是究竟的。”廖哲琳就是从哲学进入 艺术,在艺术中看到爱,在物质困乏的乡 村,捕捉到饱满的人性与感动。 由廖哲琳的故事,何日生谈到另一位 画画的女子。赖美智师姐是台北慈善访视 的第一颗种子,她原来是学画的,画得非 常美,可做慈济投入助贫以后,她就不再 画画了,因为她在爱中得到的欢喜,超越 了画画的欢喜。“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没有爱的生命是荒漠的,是枯竭的,是苍 白的,是没有价值的。”“911”恐袭似 乎印证了亨廷顿的关于文明冲突的预言, 但冲突的究竟根源,或许并不在于文明冲 突,而是爱的匮乏。“当人感觉自己不被 爱,觉得自己被社会疏离时,暴力就会产 生,因为暴力是打破隔阂最快速也最残酷 的方法。” 不仅要对话 还要有爱和行动 对于杜维明透过“文明对话”解 决冲突的主张,何日生表示赞同,但他 也指出对话的局限性。“很难想象与基 督教讨论有没有上帝、与佛教讨论轮回 的问题,因为思想上一不等于二,但情 感上可以。不管你是哪个族群、哪个文 化,互相拥抱时,尽管没有言语但我们 都觉得彼此相融。” 2017年9月,何日生代表证严上人前 往梵蒂冈,带上人的信给教宗方济各, 对教宗在全世界呼吁非暴力和人类和谐 表示崇高的敬意。“教宗很了解上人, 说盼望上人来到梵蒂冈。两位东西方的 圣者,互相崇敬彼此,在爱的基础上,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