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慈濟月刊第223期

慈济世界 · 223 ▏ 077 佛法重视的是内观与内求,心外无法也无道,心外无佛也无魔;心外求法无 法可求,心外求道道必难会。佛法是如此,法喜也是如此,快乐也不例外。 最好的观光景点不是在旅游区,而是在自己的内心,好山好水就在自己心 中,不必远求。所以,要快乐或让快乐持久就要懂得内求,而不是外求。 透过感官上的接触去获得快乐,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一般人也都停留在这个 阶段。但毕竟感官上的快乐是短暂的,它无法长久保存,一旦短暂的快乐过 去之后,我们又开始追寻另一个快乐,所以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追寻所没 有的,而不是在享受已经所拥有的。感官上的欲乐如果是高雅或无害的,本 质上我们不能说是有错,但就因为我们很容易把它视为人生追逐的目标,佛 陀认为危机就在这里面。 快乐的本质是去除烦恼,而不是丰衣足食,烦恼去除自然就会快乐,但享受 快乐的人却不一定没烦恼,此乃快乐之中还是会夹杂烦恼,这是染着之乐,佛 家谓之“欲乐之苦”。表面上看似快乐,实则苦中作乐,本质上还是“苦海无 边”。虽说苦海无边,但只要肯回头,则回头是岸,这个回头就是回转心头, 一念心转万境转的意思。 因此,上人频频呼吁慈济人要过克勤、克俭、克苦、克难的简朴生活,也教 诲慈济人“克己复礼”及“清平致福”的快乐之道,能做得到就是“回头是 岸”,做不到那就“苦海无边”了。孔子说:“士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意即一个想要修道有成的人如果觉得过恬安淡泊、无为无欲的生活是一 种羞耻,那这种人就不必跟他讲太多道理了。 此外,一个人的心清净与否,这跟生活能否喜悦也是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 心维持很清净的时候,一件在别人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他都会觉得是很 大的满足与享受,所以清净与喜悦是相辅相成,一个出现,另一个也会随侍在 旁。要过快乐的日子,要先懂这样的道理。

RkJQdWJsaXNoZXIy NjE5Mjc=